2012, 44(4):1-6. DOI: 10.11918/j.issn.0367-6234.2012.04.001
摘要:为研究大跨空间结构强震作用下性能水准的确定和量化,以凯威特单层球面网壳为例,确定了结构分级性能水准,采用多地震动全过程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结构基于多项特征响应的损伤模型,应用此损伤模型刻画了结构不同的损伤程度,并给出了分级性能水准的界限值及对应的结构宏微观响应,从而实现了大跨空间结构分级性能水准易损性分析.
2012, 44(4):7-11. DOI: 10.11918/j.issn.0367-6234.2012.04.002
摘要:针对现行规范计算混凝土局部受压承载力时,未考虑预应力框架节点处箍筋和梁柱纵筋影响的问题,本文在计算混凝土局部受压承载力时,引入了预应力框架节点处梁柱配筋的影响,提出了框架节点处与锚垫板相交的箍筋和梁柱纵筋作为等效垫板的思想. 研究结果表明:柱纵筋、梁纵筋和节点箍筋的等效新增的局部受压面积可取为3倍钢筋直径长度在垂直于预应力筋方向的投影面积. 基于分析结果,给出了考虑梁柱配筋影响的局部受压面积和底面积的计算公式,提出了考虑梁柱纵筋和箍筋影响的混凝土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方法.
2012, 44(4):12-16. DOI: 10.11918/j.issn.0367-6234.2012.04.003
摘要:采用增大截面法加固混凝土梁、混凝土柱的过程中,当所需增加的截面尺寸较小时,常遇到混凝土中的粗骨料难以进入原构件与模板间隙、混凝土难以浇筑密实及振捣困难等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先在原构件外绑扎钢筋,再在外围设置焊接密闭钢模,最后灌注水泥基灌浆料的加固技术,称之为焊接密闭钢模注浆加固技术.这种加固技术的特点在于用水泥基灌浆料替代常规混凝土,用密闭钢模替代传统的模板.本文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焊接密闭钢模注浆加固技术,工程应用情况表明这种新型加固技术施工简便,节省工期,加固效果良好,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在混凝土结构的加固中推广.
2012, 44(4):17-22. DOI: 10.11918/j.issn.0367-6234.2012.04.004
摘要:为摸清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高温爆裂情况及高温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退化规律,对300个70.7 mm×70.7 mm×70.7 mm的RPC立方体试件和120个40 mm×40 mm×160 mm的RPC棱柱体试件进行高温试验与高温后抗压试验,考察纤维种类、纤维掺量、温度、尺寸效应等因素对RPC立方体抗压强度及受压破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掺钢纤维体积率为2%或单掺聚丙烯纤维体积率为0.3%时可以有效防止RPC发生爆裂;钢纤维可以有效提高RPC高温后立方体抗压强度并改善其受压破坏特征,聚丙烯纤维对抗压强度有不利影响. 高温后RPC立方体抗压强度随经历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RPC立方体抗压强度随温度变化的计算公式.
2012, 44(4):23-27. DOI: 10.11918/j.issn.0367-6234.2012.04.005
摘要:为检验本文数值方法及其求解策略模拟均匀吸气控制下钝体绕流的可行性,分别采用基于LES(large eddy simulation)方法的DKEM(dynamic kinetic energy subgridscale model)模型和基于RANS(Reynolds averaged NavierStokes)方法的SST(shear stress transport)kω模型对均匀吸气控制下三维后台阶(backwardfacing step,BFS)的流动分离和再附进行了数值模拟. 比较了数值模拟和实验所得的平均风压系数分布和再附长度,结果表明:LES方法在本文精细网格下能得到较精确的预测结果;不同流量系数CQ的吸气控制均能较显著地减小后台阶流动的环绕区范围和再附长度,改善台阶后的流场结构;随着CQ绝对值的增加,吸气控制效果逐渐显著.
2012, 44(4):28-31. DOI: 10.11918/j.issn.0367-6234.2012.04.006
摘要:前期研究发现天然雌激素E2可以弱化一种常见雌激素类污染物双酚A的活性,为探讨这一现象的机制,利用人体乳腺癌细胞MCF7,从细胞周期、雌激素受体途径、MAPKs信号途径进行实验.结果表明:E2可诱导DNA合成期细胞显著增高,抑制受体蛋白表达,提高ERK蛋白的表达,进而激活多种转录因子;双酚A显著抑制受体蛋白表达,对MAPKs信号通路基本没有影响,可同时提高DNA分裂期与间歇期细胞比例;两者联合后活化了受体途径和ERK途径,促进Cfos的转录表达,激活cyclin D1蛋白,增加S期及G2期细胞比例.E2弱化双酚A的可能机制为Cmyc蛋白表达下降.
2012, 44(4):32-38. DOI: 10.11918/j.issn.0367-6234.2012.04.007
摘要:为进一步改善土壤含水层处理(SAT)系统对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去除效果,在传统SAT系统中以不同的混合比例及填充方式加入粉煤灰对其进行改性,并通过紫外254nm处吸光度(UV254)、溶解性有机碳(DOC)、比紫外吸收值(SUVA)及三维荧光光谱(EEM)技术对二级处理出水中三卤甲烷(THMs)前体物在粉煤灰改性SAT系统中的去除情况进行探讨.粉煤灰改性SAT系统对二级处理出水中的UV254、DOC、SUVA及三卤甲烷生成势(THMFP)的去除效果优于传统SAT系统.粉煤灰添加量的增加能大幅度提高SAT的处理效果,但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故有效结合粉煤灰的吸附性与土壤层的生物降解作用可提高SAT的处理效果.量化的荧光强度数据表明,粉煤灰改性SAT系统可有效去除二级处理出水中以络氨酸类芳香性蛋白质、腐殖酸及富里酸类物质为主的THMs前体物.
2012, 44(4):39-45. DOI: 10.11918/j.issn.0367-6234.2012.04.008
摘要:为提高乳酸产品收率和纯度,实验筛选得到国产315型阴离子交换树脂,用于分离提取发酵液中乳酸,并研究其对乳酸、乙酸、丙酮酸及柠檬酸的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和动态吸附及洗脱效果.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315型树脂对乳酸等有机酸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特征参数n>1,属于优惠吸附.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液膜扩散是吸附过程的主要控制步骤,符合Boyd 液膜扩散模型.动态吸附及洗脱实验结果表明,以15 BV/h、pH 188上柱吸附,再用1 BV/h的去离子水洗脱,可实现发酵液中乳酸的良好分离.
刘冬梅 , 王睿 , 洪洁 , 崔福义 , 陈伟雄 , 王彩虹 , 陈朝湘
2012, 44(4):46-49. DOI: 10.11918/j.issn.0367-6234.2012.04.009
摘要:为减少淡水壳菜对原水输水管道造成的危害,对不同条件下原水中高锰酸钾对淡水壳菜的杀灭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对于淡水壳菜具有一定的杀灭作用,在同一温度下,杀灭效果先随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当质量浓度达15 mg/L时,杀灭速率最快,在18 mg/L溶液中速率稍有下降.接触2 mg/L以上高锰酸钾溶液淡水壳菜便长时间闭壳自我保护,闭壳时间可达8 d以上,此时,杀灭效果与闭壳保护时间有关,与药剂质量浓度关系不大,当闭壳达到自身营养物质消耗殆尽时则死亡.因此,高锰酸钾的投加质量浓度选择12~18 mg/L可达到尽快杀灭淡水壳菜的目的,同时节约药剂成本.随着温度的升高,杀灭效果明显提高.不同壳长的淡水壳菜对药剂的忍耐力也不同,壳长小于10 mm和大于20 mm的对药剂的忍耐力稍弱,而处于中间壳长的忍耐力较强.
2012, 44(4):50-52. DOI: 10.11918/j.issn.0367-6234.2012.04.010
摘要:为提高好氧反硝化细菌生长及效能,设置不同磁粉投加量梯度(05~30 g/L,每05 g/L为一个投加量梯度)投入好氧反硝化培养基,培养24 h后测定T13的生长吸光度、硝酸盐氮去除效能、脱氢酶活性等3项指标.结果表明:投加磁粉后菌株生长有所促进,T13的硝氮去除效能和脱氢酶活性随磁粉投加量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投加量在25 g/L及以下时,磁粉均表现促进作用.磁粉促进了好氧反硝化菌的生长和效能,20 g/L为最适磁粉投加量,此投加量下T13的脱氢酶活性和硝氮去除率分别达最大值739 μg/(mL·h)和100%.
2012, 44(4):53-57. DOI: 10.11918/j.issn.0367-6234.2012.04.011
摘要:为寻找一种适用于菌丝球生物质载体高效、快捷的微生物固定化方法,分别采用同时培养法和吸附法将高效苯胺降解细菌JH-9固定于黑曲霉菌Y3形成的生物质载体菌丝球上,并对两种微生物固定化方法所形成的混合菌丝球的特性和内部结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接种细菌数量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培养法固定化细菌所用的时间缩短,且在单位时间内固定的细菌数量更多.同时培养法形成的混合菌丝球堆积体积更大,成球总数量更多,球体直径较小,总质量和总相对密度也较小.当采用同一种固定化方法时,混合菌丝球的堆积体积、成球大小与功能菌的接种量成正比;而形成混合菌丝球的总质量和总相对密度却与功能菌的接种量成反比.同时培养法形成的混合菌丝球内部细菌非常均匀地排列生长在每一根菌丝上.
2012, 44(4):58-62. DOI: 10.11918/j.issn.0367-6234.2012.04.012
摘要:活性污泥用于可降解塑料聚羟基烷酸酯(polyhydroxyalkanoate,PHA)生产前需进行驯化培养,以增强其合成能力.为提高PHA产量,对比考察了单阶段驯化和双阶段驯化两种模式对底物利用、活性污泥性质以及合成PHA的影响.结果表明:单阶段模式下乙酸利用速率为88 mg/(L·min),活性污泥质量浓度为2 000 mg/L左右,PHA单位乙酸合成效率为019 g/g,PHA含量在进水后90 min时达到最大值;双阶段模式下各项指标均有提高,利用率为273 mg/(L·min),活性污泥质量浓度为4 500 mg/L左右,PHA单位乙酸合成效率提高到024 g/g,PHA含量在进水后30 min时达到最大值.因此,双阶段模式比单阶段模式更适于培养具有高PHA合成能力的活性污泥.
2012, 44(4):63-66. DOI: 10.11918/j.issn.0367-6234.2012.04.013
摘要:为抑制厌氧发酵系统的产甲烷活性,强化其发酵产氢性能,采用逐级降低pH的调控方法,探讨连续流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从具有显著甲烷发酵特征的厌氧发酵系统向发酵产氢系统转变的运行特征.在进水COD 7 000 mg/L、水力停留时间(HRT) 8 h条件下,发酵体系在pH 由65~72降低到60~65时,虽然发酵气中的甲烷体积分数逐渐减少乃至消失,但氢气体积分数一直在3%以下;当pH下降到40~50时,系统中的产酸发酵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挥发性发酵产物总量平均为2 052 mg/L,呈现为典型的乙醇型发酵,发酵气产量平均为26 L/d,其氢气体积分数稳定在45%左右,活性污泥的比产氢率达167 L/(g·d).
2012, 44(4):67-70. DOI: 10.11918/j.issn.0367-6234.2012.04.014
摘要:地表水水质的好坏可以影响到水环境功能是否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对地表水水质评价问题一直是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调研分析常用水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环境功能区灰色加权关联度综合评价法.以松花江哈尔滨段为研究对象,对典型监测断面2009年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等权灰色关联度法,灰色加权关联度法依据不同断面的功能区类别确定出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能够强化浓度过高指标的影响,同时兼顾到每一个指标对水环境质量产生影响的综合效应,从而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2012, 44(4):71-74. DOI: 10.11918/j.issn.0367-6234.2012.04.015
摘要:为了得到U型翅片管换热器传热单元数计算式,以U型翅片管换热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翅片管换热模型,推导出了逆流和顺流2种流体流动趋势的传热单元数计算式(NTU计算式).分别采用推导出的传热单元数计算式(εNTU法)和前人推导出的平均温差关系式(LMTD法)计算U型翅片管传热系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进水温度为45~60 ℃,热水流量为30~110 kg/h时,由εNTU法和LMTD法计算出来的翅片管传热系数相差很小.所推导出来的U型翅片管换热器传热单元数计算式是合理的.
2012, 44(4):75-79. DOI: 10.11918/j.issn.0367-6234.2012.04.016
摘要:为了使火炕的表面温度分布均匀,提高室内环境的热舒适性,提出了倾斜布置炕板来改善炕面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性.通过对炕板倾斜程度不同的落地炕和吊炕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落地炕的炕头粘土层厚度为80 mm、炕梢粘土厚度为20 mm时具有相对最佳的取暖效果;当吊炕的炕头粘土层厚度为80 mm、炕梢粘土厚度为20 mm时具有相对最佳的取暖效果.
李海梅 , 马莺 , 崔艳华 , 汪加琦 , 李启明 , 何胜华
2012, 44(4):80-85. DOI: 10.11918/j.issn.0367-6234.2012.04.017
摘要:为研究牦牛乳蛋白质的过敏性,用化学方法分离牦牛乳中主要的过敏原蛋白质,采用快速蛋白纯化系统(FPLC)结合凝胶层析技术对分离出的蛋白质进行纯化.在牦牛脱脂乳中添加10%醋酸至酪蛋白的等电点pH46,使酪蛋白和乳清蛋白分离.根据酪蛋白在尿素溶液中的溶解度和对钙的敏感性不同,对酪蛋白进行粗分级,得到αs酪蛋白和β酪蛋白.应用离子交换色谱和葡聚凝胶sephadex G100进一步纯化粗分级得到的酪蛋白,得到αscasein和β酪蛋白.以柠檬酸钠为螯合剂、在低pH并有盐存在的条件下从酸乳清中分离出β乳球蛋白,FPLC纯化后用RPHPLC检测其纯度,得到αscasein和β酪蛋白纯度分别为8713%和8858%,β乳球蛋白的纯度为8000%.
2012, 44(4):86-93. DOI: 10.11918/j.issn.0367-6234.2012.04.018
摘要:为解决试验和三维有限元方法在模拟结构地震作用下的局限性,在构件阶段寻找损伤退化的影响因素以及退化特征对改进杆系模型计算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 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结合国内外已有的钢框架焊接节点拟静力试验,验证了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对模拟局部屈曲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通过算例参数分析,对钢框架梁柱节点局部屈曲累积损伤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得到节点局部屈曲累积损伤退化分布曲线形式并分析影响因素,进而得到节点强度退化的规律,为提出考虑损伤退化的杆系模型提供有力的工具. 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剪切域强弱以及板件宽厚比对于节点的破坏模式有较大影响. 通过局部加强,改变节点的破坏模式,可以有效提高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防止结构由于焊缝开裂导致提前破坏,在大震作用下退化程度快进而严重影响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
2012, 44(4):94-99. DOI: 10.11918/j.issn.0367-6234.2012.04.019
摘要:为促进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进行了预制装配式短肢剪力墙平面模型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对2个预制装配式和1个现浇的1/2比例单跨三层平面模型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通过观察这两类模型的裂缝开展、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对比分析两类模型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位移延性系数及耗能能力等,从强度、刚度、延性和耗能等方面综合评价了其抗震性能. 试验结果表明:与现浇模型相比,预制装配式模型具有相近的承载能力、位移延性及耗能能力,初始刚度较大,具有相当的抗震性能.
2012, 44(4):100-104. DOI: 10.11918/j.issn.0367-6234.2012.04.020
摘要:为了解决现行路线设计规范在平曲线半径设计时采用定值型设计车速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转弯半径的可靠性设计方法.以现行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为依据,对平曲线半径的可靠度进行了定义,以车辆转弯时的横向滑移失稳现象为约束条件,建立了转弯半径的功能函数,推导了转弯半径可靠性计算的数学模型.对于可靠度及可靠指标数学模型的求解,提出可根据具体条件选用解析法或蒙特卡洛法计算.结合工程案例,用自编程序示范了平曲线半径的可靠性设计方法,结合公众心理承受度,推荐了平曲线半径可靠性设计的目标可靠度及可靠指标,并计算了现行路线设计规范的隐含可靠度.算例及对规范隐含可靠度的分析结果表明,按设计车速法设计弯道半径,即使能满足现行有关规范和指南的验算要求,但未必能满足可靠性设计的要求.在平曲线半径设计中推行可靠度设计方法可提高道路安全性.
2012, 44(4):105-110. DOI: 10.11918/j.issn.0367-6234.2012.04.021
摘要:针对监测应力的复杂构成及监测数据较低的使用效率,提出一种基于统计理论的新型桥梁应力趋势预测评估方法. 该方法主要基于统计理论,将季节性荷载、随机性荷载产生的应力从应力监测值中分离,然后准确观测并拟合结构退化所引起的应力变化趋势,最后对结构退化过程给出理论预测,并以此准确量化评估结构安全性能. 该方法在整个评估过程中可充分利用每一个监测数据,并可实时根据新的观测数据进行评估修正. 通过在实桥的成功应用,证明了基于统计理论的新型桥梁应力趋势预测评估方法的优势性.
2012, 44(4):111-115. DOI: 10.11918/j.issn.0367-6234.2012.04.022
摘要:为实现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合理设计和科学应用,避免系统常年运行后由于土壤吸放热量不一致导致土壤温度变化,通过对该系统所利用浅层土壤蓄热能资源量进行计算分析,明确了可利用土壤蓄热能资源量估算方法.利用地下埋管换热器热渗耦合数学模型,对土壤源热泵系统冬夏季土壤释吸热量相等即按照可利用土壤蓄热能资源量来设计系统,以及冬夏季土壤释吸热量不相等2种情况进行了理论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当按照可利用资源量来设计系统时全年运行后土壤温度恢复至初温;而当夏季吸热量高于冬季释热量25%时,土壤平均温度升高了032 ℃,有利于下一年冬季运行但不利于下一年夏季运行.进行可利用浅层土壤蓄热能资源量分析,综合全年的冷热释取来设计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容量,有利于保证土壤温度的回归和系统常年高效运行.在实际土壤源热泵系统应用设计时,对于夏季负荷占优地区,要综合考虑土壤经过冬季放热及过渡季散失之后夏季可供取出的冷量来估算资源量;反之亦然.
2012, 44(4):116-120. DOI: 10.11918/j.issn.0367-6234.2012.04.023
摘要:为解决表面凹坑缺陷与其他平面表面缺陷同时在线检测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单线阵CCD系统进行表面凹坑缺陷检测的方法.根据光辐射照射模型和相机成像模型,建立了基于单线阵CCD的凹坑检测数学模型,由模型推导出图像像素灰度与凹坑深度的关系,利用特定光源和光照角度的关系,进行表面凹坑缺陷的检测.结果表明,由于凹坑边缘部位深度的渐变引起CCD输出电压信号的渐变,凹坑图像呈现边缘像素灰度渐变现象,且随光源光照角度的降低,凹坑图像特征更加突出.边缘灰度渐变的图像特征成为凹坑缺陷与其他平面缺陷相区别的重要特征,有利于凹坑缺陷的检测与识别.
2012, 44(4):121-125. DOI: 10.11918/j.issn.0367-6234.2012.04.024
摘要:为辅助开发高活性EP1受体抗拮剂,探讨和研究EP1受体拮抗活性的关键影响因素,选取103个EP1受体抗拮剂分子作为数据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LR)法和主成分分析(PCA)法分析每个分子的254个参数进行模拟建模.结果表明,应用MLR和PCA方法都得到了具有良好预测能力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MLR法所建模型结果为:训练集R2=077,SEE=083,检验集R2=074,SEP=033.PCA所建模型为:训练集R2=072,SEE=045,检验集R2=071,SEP=038.两种方法相比,MLR法所建模型较优,可靠性及预测性强.这些模型及其确定的活性影响参数有助于辅助研发和筛选新型EP1受体抗拮剂.
2012, 44(4):126-130. DOI: 10.11918/j.issn.0367-6234.2012.04.025
摘要:为了寻求材料的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已有的夏比V型缺口冲击试验数据,建立了冲击试验吸收能与试验温度和韧脆转变温度之间的曲线关系,提出了不同强度不同质量等级船用钢板厚度、使用温度和断裂韧性三者之间函数关系,并结合PSN曲线的思想,引入了可靠度的概念,实现了确定任意可靠度下不同板厚和使用温度所对应的钢板断裂韧性的方法,为含裂纹损伤结构的安全状态评估提供依据.
2012, 44(4):131-135. DOI: 10.11918/j.issn.0367-6234.2012.04.026
摘要:针对动态车辆安全状态评价指标参数多源、异构、动态的特点,系统地分析了影响车辆安全状态的驾驶员、车辆和环境因素并进行了信息分类,构建了车辆安全状态评价体系.基于模糊综合评判原理建立了车辆安全状态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车辆行驶过程中通过车载终端提取评价指标的动态参数,得出车辆安全状态模糊评价集并基于加权平均原则计算其最大隶属度,根据最大“贴近度”原则对车辆直线跟车行驶和转弯行驶的安全状态进行评判,为动态车辆安全状态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2012, 44(4):136-140. DOI: 10.11918/j.issn.0367-6234.2012.04.027
摘要:为了估计相干信源的波动方向,提出基于酉变换的虚拟阵列DOA估计算法.该算法通过阵列虚拟平移形成虚拟阵列对相干信号进行解相干,并利用酉变换将虚拟阵列接收数据的协方差矩阵从复数域变换到实数域,然后利用该实数矩阵进行波达方向估计.计算机仿真表明算法在低信噪比情况下具有很好的解相干特性和估计性能.该算法避免了阵列孔径损失,可在小采样拍数情况下实现相干信源的DOA估计,且运算在实数域进行,大大降低了运算复杂度.
郭长虹 , 刘庆国 , 刘佳莉 , 束永俊 , 吕月萍 , 余建平
2012, 44(4):141-144. DOI: 10.11918/j.issn.0367-6234.2012.04.028
摘要:为研究叶绿体转基因烟草对土壤根际微生物的影响,以aadA叶绿体转基因烟草和对照烟草为实验材料,对苗期、花期、成熟期烟草根际细菌、放线菌及真菌的菌落数进行统计,利用Biolog法分析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在相同生育期,aadA叶绿体转基因烟草与对照烟草相比,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及真菌数量均无显著差异;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相似,转基因烟草对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不显著.aadA叶绿体转基因烟草没有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功能多样性产生显著的影响.
2012, 44(4):145-148. DOI: 10.11918/j.issn.0367-6234.2012.04.029
摘要:为研究大跨度钢桁梁柔性拱桥在柔性拱施工阶段的抗风性能,以世界最大跨度的该类桥梁——厦深铁路榕江特大桥为例,对柔性拱施工阶段的抗风性能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柔性拱合拢点位置对拱肋抗风性能的影响.基于分析结果开展不同抗风措施的比选和优化,并针对桥梁结构特征提出新型抗风措施.结果表明,柔性拱施工阶段的抗风问题突出,需要采取必要的抗风措施对结构进行临时抗风防护.本文提出的新型抗风措施(内部缆索法)效果明显,为类似工程的抗风设计提供参考.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地址:哈尔滨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136信箱
邮编:150001 传真:0451-86418376
电话:0451-86418376 E-mail:hitxuebao@hit.edu.cn
备案号:京ICP备09084417号-23
版权所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